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cc914146022e6ee92fa1ee30b5b77b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名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中国设计70人获奖者。


核试验关键贡献

(一)创新性试验方案设计

1962 年,作为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程开甲打破常规,否决空爆建议,提出先进行地面爆炸试验,后开展空中爆炸试验的方案。他主持制定《关于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国家试验的研究工作纲要》及《急需安排的研究课题》,组织全国上百家科研院所、学校和工厂协作,完成 96 个研究课题及各类试验设备准备。设计百米高塔爆炸方案,并提出以力学、光学、放射化学 3 种手段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奠定坚实基础,试验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 。

(二)构建核试验技术体系

1963 年,在《部分核禁试条约》签订的严峻形势下,程开甲前瞻性地认识到地下核试验方式的重要性,坚持推进相关研究与准备工作。他突破传统思维,确定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需学科和技术力量配置,创建了涵盖爆炸力学、光学、核物理、电子技术、放射化学、试验安全、地质学和技术保障等多学科且专业配套的研究所,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爆炸理论和核试验技术体系 。

(三)主导多次重大核试验

20 多年间,程开甲精心筹划、决策并主持了 30 余次各类核试验,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首次地下竖井等在内的 6 个首次核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700 多台(套)仪器获取完整准确测试数据,相比美、英、法、苏首次核试验,数据获取优势显著;1966 年 12 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他提出塔基地面水泥加固方案减少尘土卷入;1967 年 6 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飞行方向保障飞机安全;1969 年 9 月,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成功,其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 “自封”,确保试验工程安全;1978 年 10 月 14 日,首次地下竖井核试验圆满成功,推动我国核试验由大气层向地下转移,解决诸多核技术难题,使我国核武器研制和试验掌握主动权 。

学术理论卓越成就

(一)早期量子物理研究成果

20 世纪 40 年代初,程开甲在英国留学期间,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超导电性双带机理,在《Nature》《Physical Review》等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他还成功证明狄拉克方程在自由粒子条件下的逻辑正确性,论证 “相对论量子力学” 在逻辑上的自洽性,在五维场论等方面也取得突出研究成果 。

(二)国内固体物理奠基工作

50 年代,程开甲率先在国内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基于多年教学与研究积累,撰写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教材,填补国内高等院校该领域教材空白,为我国固体物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

(三)核爆炸理论体系创建

60 年代,程开甲建立并发展我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述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中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该理论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核心依据 。

(四)抗辐射加固技术开创

80 年代,程开甲开创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带领团队系统开展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借助核试验辐射场开展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研究。指导建设先进实验模拟条件,推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促进该技术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

(五)“TFDC” 电子理论提出

90 年代以来,程开甲提出并建立系统的 “TFDC(托马斯 — 费米 — 狄拉克 — 程开甲)” 电子理论,为材料科学发展提供全新研究思想与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将该理论应用于金刚石触媒、纳米管生成、薄膜大电容等方面研究,取得有价值成果 。

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组建贡献

(一)筹建专业科研机构

1962 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开始,程开甲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专业配套的核武器试验研究所,为我国核试验事业搭建起关键科研平台 。

(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在科研工作中,程开甲始终将培养科技队伍和人才视为使命。通过化爆实验等实践项目,培养锻炼科研人员。鼓励林俊德等年轻大学生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大胆将高难度的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研制项目交给邱爱慈。经多年努力,培养出一大批能吃苦、能战斗、能创新的高水平核试验人才,为我国核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名人事迹

一、早年求学(1918 年 - 1946 年)

1918 年:8 月 3 日,程开甲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一个商人家庭。祖父程敬斋为其取名 “开甲”,寓意 “登科及第” 。

1931 年:小学毕业,考入以爱国爱校爱科学为校训的嘉兴秀州中学。在秀州中学,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巴斯德、居里夫人、詹天佑等名人传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学习上刻苦钻研,成绩名列前茅。

1937 年:程开甲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同时被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最终选择浙江大学,成为物理系 “公费生”。在浙江大学,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一流老师严格的物理、数学基础学科的系统训练。

1941 年: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

1944 年:提交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 205 个质子质量的介子》,引起李约瑟重视,李约瑟亲自对文稿进行修改并交给狄拉克教授,但论文未发表 。

1946 年:经王淦昌教授引荐、李约瑟教授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

二、海外深造(1946 年 - 1950 年)

1946 - 1948 年:在爱丁堡大学期间,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在《Nature》《Physical Review》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深受玻恩欣赏,并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 。

1948 年: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与玻恩合写的论文由程开甲宣读,期间与海森堡就学术观点展开激烈争论 。

三、回国任教(1950 年 - 1960 年)

1950 年:8 月,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购买建设祖国所需书籍,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 。

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到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与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室,全身心投入教研室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建设,编写教材并亲自授课 。

1953 年:加入九三学社 。

1956 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 月,参与研究制定国家 “十二年科学规划” 。

1958 年:根据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南京大学物理系成立核物理教研室,程开甲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探索新领域,与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创建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带领年轻教师研制出一台双聚焦 β 谱仪,成功测量一些元素的电子衰变能谱,接着又研制出一台直线加速器 。

1959 年:出版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对中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重要作用。主持理论讲习班,组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为中国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贡献 。

四、投身核武器事业(1960 年 - 1985 年)

1960 年:经钱三强亲自点将,从南京大学教授岗位调进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就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隐姓埋名 。仍兼任南京大学教授,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的建立做大量工作 。

1961 年:被组织安排来到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隐姓埋名生活 。

1962 年:被任命为原子弹爆炸靶场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制定《关于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国家试验的研究工作纲要》及《急需安排的研究课题》,制定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在百米高铁塔上爆炸的方案 。

1963 年:着手准备地下核试验,为了解地下核试验的设计和爆炸产生的效应,不顾危险坚持进现场实地察看 。

1964 年:4 月,带着团队来到位于罗布泊腹地的中国核试验基地 —— 马兰,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装战役;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响,1700 多台仪器获取了全部数据 。

1969 年:9 月 23 日,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平洞方式核试验成功 。

1976 年:10 月 14 日,组织指挥首次地下竖井方式核试验成功 。

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4 年:组织考虑到程开甲年岁已高,调到北京,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此外,历任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同时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 。

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先后荣获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四等奖各一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二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五、后期科研及荣誉(1985 年 - 2018 年)

1980 年代:开创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起草中国战略核武器的第一个加固方案规则,领导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并完成首次抗辐射加固试验 。

1990 年代:不顾年迈,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

1999 年:9 月 18 日,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授的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

2013 年:党中央、国务院为程开甲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4 年:1 月 10 日,在 201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程开甲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7 年:7 月 28 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同志 “八一勋章” 。

2018 年:11 月 17 日上午,程开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101 岁 。

2018 年:12 月,被追授 “改革先锋” 称号 。

2019 年:2 月 18 日,荣获 “感动中国 2018 年度人物” ;5 月 11 日,骨灰被葬入位于新疆和硕的马兰烈士陵园 。


名人影像

“两弹”元勋程开甲一生的纪录片



感动中国--程开甲(最伟大的平凡人)




程开甲为祖国核事业奉献一生,我国唯一一位获得六大荣誉功勋人物


程开甲谈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