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cc914146022e6ee92fa1ee30b5b77b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名人简介

靳埭强,男,1942年出生于广东番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裁缝出身,在夜校学习平面设计。1957年定居于香港,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进修攻读设计课程。1976年,他投身于平面设计工作,1976年创办设计公司。1979年他成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设计师。1993年被杂志《IDEA》选为世界平面设计师百杰之一。

获奖经历:

靳埭强曾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数百项,其中包括数十项纽约创作历年展优异奖,于1991年及1994年亚洲广告奖之最佳企业形象设计,美国洛杉矶国际艺术创作金奖,日本字体设计年刊之最佳设计,纽约水银金奖,多项美国《传递艺术》奖,波兰第一届国际电脑艺术双年展冠军。

设计特点:

在香港,靳氏于1979年成为首位入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设计师,1984年更是唯一的设计师给颁赠市政局设计大奖,又于1991年获得香港艺术家年奖之设计师年奖,1992年被选为90年代风云男士之一,1998年再获杰出成就奖。靳埭强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

       他曾获得300多个设计类的奖项,其中很多是国际平面设计界一流的大奖。1999年靳埭强因为对设计界杰出的贡献,被授予香港紫金勋章。靳埭强特别强调设计师的专业精神,他认为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靳埭强是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创作总监,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是香港一流的设计公司,为无数企业进行过包装设计。

        2001年,靳埭强荣获"全球杰出华人奖"。


名人事迹

融合中西的设计理念:

       靳埭强认为现在亚洲的设计,除了日本,就要算香港,若论将来的发展的中国大陆有很大的潜力。开放了15年,中国的现代设计也发展了15年,21世纪中国人的设计力量很可能就在大陆,香港年轻一代的设计师若不是努力不懈,将来必定被同辈的大陆设计师所超越。

       靳埭强认为深圳和广州集中了内地一流的人才,但设计师的工作环境,包括社会对设计行业的认同,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靳埭强希望继续为中国的设计事业做一些事,希望中国能有一本真正具有权威,又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设计刊物,将世界的设计信息带到中国,也将中国的好东西推广出去。作为桥梁,增进相互交流,提升中国的设计到国际水平。

一、水墨艺术和意境美

水墨艺术有着简洁的形式语言和朴素的黑白形象,水墨元素是平面设计中的一种诗化了的设计语言,作用毛笔的书法性线条和渗透化的水墨效果,营造出简约的画面,给人以诗的意境,同时展现了创作者的修养,显示了高雅的文化品味和中式的人文情怀,是中式文化独特的视觉语言。

    意境是现代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1986年开始中国银行使用古钱币形状的标识就是由靳埭强设计的。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靳埭强采用了中国古钱币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币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中"字形状,寓意天圆地方,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主要还是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财富象征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靳埭强先生《汉字》系列作品:

 

汉字系列作品中,主题字分别为云、山、风、水,字字铿锵有力,磅礴大气。云有着飘逸动感的身姿,山有着伟岸的胸襟,风有着速度,水有着柔弱的灵动,汉字与笔墨纸砚构成新的意向,表达了书者与工匠的情感融合,字与笔是恩重如山般的情感,字与纸如鱼得水般的亲昵。

 

靳埭强先生的作品中能巧妙的糅合水墨与中国传统元素,比如砚台、筷子、毛笔、草鞋等,他将此类实物元素演变成形式符号,并通过中国水墨画方式加以表现,成为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作品:

水墨元素一直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但是靳先生笔下的水墨作用却有着一股非常时尚的韵味,传统元素在先生的笔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朝气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如他为北京2008奥运会所设计的作品——运动,阳光与健康,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美。

    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小人的造型,这线条并非普通意义的线条,而是运用了水墨晕染的效果或浓或淡所绘制的线条,尺与水墨动态地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奥运的人文精神,以尺为杠杆时,水墨数笔表现出举重健儿的力量。展现了运动之美与阳刚之气,又顺理成章地传达奥运会举办地的人文气息。从传统水墨画法而来,同时又充满了西方的设计方式,靳埭强先生视传统水墨元素华丽转身,在设计中传递出了具有时尚感的意境之美。

在靳埭强以水墨元素为主的视觉设计作品中,他并不仅仅将主体物体来看,就事论事的设计,而是糅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寻求出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创意表现方法,先生的作品就像一副意味悠长的古画,又充满现代节奏的气息。惜墨如金的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近乎找不出多余和累赘的墨迹,恰到沉静。

靳埭强先生永字八法设计作品:

 

燃点烛光,挺直胸膛。心中的激情,如同跃动的火焰。

一颗星火,一点火。

数不尽的火种,烧去光阴万千寸。

修养,功力,品位,格调,境界等等因素所产生的意境之美,注入了个人艺术修养的积累,从生活实践中感悟视觉语言,从大师的设计作品中发现设计灵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揉入设计作品中,找到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创意,才能在平面设计界独树一帜。

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的"生"字作为设计主体,创作的一系列海报。将"生"字进行笔画的拆分,加入毛笔字与水墨元素进行结合,使整幅画面具有传统中华特色,留白部分凸显主题,简约大气。

 

他是东方设计教父

一生获奖无数

他驰名中外

却不忘传统文化的古朴

从默默无闻的裁缝到闻名中外的设计大咖

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银行历经重组,希望重新塑造自身的国际形象,尽快开拓国际业务,应香港美术社(国营)的委托,靳埭强负责设计创作中行的标志。

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这是靳埭强一直强调的专业精神。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红绳穿着铜钱,中国的钱币作联系,现代化的计算机荧屏般的简化图像,组成一个“中”字,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结合之后就是靳埭强天才的创作——中国银行标志。

出生小康却无奈飘摇至港放弃爱好埋葬理想华丽转身走进殿堂

1942年,靳埭强出生在广东番禺的一个小康家庭,年幼的他总能听到母亲轻声背诵诗书,尽管母亲是一名中国传统女性,但读过书、识得字,靳埭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得此耳濡目染,可谓受益匪浅,使他很早就与文字结下情缘。

靳埭强的祖父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老师,这也使得他从小就怀揣着成为一名出色画家的梦想。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1957年,靳埭强告别了15年的内地生活,前往香港。迫于家庭的经济压力,靳埭强放弃学业,身为裁缝师的父亲把他送到了朋友陈师傅开设的一间小裁缝工房做学徒。自此,靳埭强便开始了十年的裁缝师生涯。

 

 

1976年,靳埭强与同学合伙成立了设计公司。当时的香港设计界较为崇洋,华人设计公司生存举步维艰,为扭转局面,靳埭强找到了新搭档刘小康,在二人携手努力下,公司终于站稳脚跟,成为少数可与欧美一流设计团队比肩的华人设计公司之一。2013年,新合伙人高少康的加入,公司正式更名为靳刘高设计,这也印证了三代人的同心协力,传承创意,与时俱进,致力创造国际水平的中国设计。

从香港到内地

从设计到教育

他默默奉献

“东西方的精神混在一起,这是香港一个特别的地方。它站在中间,有东方、西方,是一个交汇点。我不在香港生活,不在香港发展我的事业,可能出来的成绩没有那么好。”这是靳埭强语录中的一句话。虽告别故土多年,靳埭强却始终怀有强烈责任感和爱国心。80年代开始,他便坚持“北漂”,在内地授课、交流,播下了无数的“种子”。

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香港设计师开始前往内地发展,内地的设计水准也迅速提高,当年的“种子”收获了第一批“果实”。为了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聚集在一起交流与学习,1999年,靳埭强创立了“靳埭强设计奖”, 为热爱设计的年轻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及专业视野的广阔空间。

 

 

对于自己,靳埭强自称比较八卦,是好奇心使然,所以他热爱生活,讲求创意从生活而来。当下香港与内地设计界几乎打成一片,可以说,靳埭强功不可没。1999年和2010年,他分别获得香港特区颁授的铜紫荆星章和银紫荆星章。


名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