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cc914146022e6ee92fa1ee30b5b77b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名人简介

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14日,隶属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工业设计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原型创新及设计战略规划。该机构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与社会力量,开展原创型产品研发、产业政策研究及设计方法论探索。研究所还与上海建材集团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并设立北京城市学院分所培养实践型设计人才

2020光华龙腾奖·抗击疫情特别奖机构获得者

相关文章

一、宗旨——“良种”与“土壤改造”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

我国“工业化的机制”与工业化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显得十分不健全, “产业链”不完整,“设计”游离于经济机制以外,区域的“产业配套服务平台”乃至“政策、知识产权、法规”等等都有待完善 。

因此,聚焦设计活动与当前我国经济体系的机制性融合,这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机制转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设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研究领域

1、宏观上,通过广泛整合社会力量,共同争取和承担国家有关部委的产业政策的研究项目,通过对有关工业设计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从而影响国家、地方的设计产业政策与战略。

2、微观上,通过整合清华大学各个专业的知识资源和集成社会资源从事具体的原创型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以实验性、实践性的研究为基础,在“原型创新设计”过程中,致力于创新机制的探索和生产设计知识;而不停留在“造型设计”或者“接单性的被动设计”层面上,从而帮助更多的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规则定义市场”为“用户生活方式定义市场”,构建我国制造业“设计拉动型”和“主动战略性制造”的管理机制,从而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的机制和能力。

 

三、机制——“桥梁”、“催化剂”、“轴心”

1、国家层面:“研究所”将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工业设计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

2、地区层面:通过所在产业园区的基础实验室、数据库的建设、设计培训等设计相关产业链的建设,为“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提供支持。

3、企业层面:通过具体的研发项目实施,为企业提供原创设计,并带动整个产业的产品革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四、跨学科整合集成创新模式

“政产学研”一体的管理模式,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资源汇集的轴心;一个学术的催化剂;将成为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操作、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市场的桥梁,使得国家、地区政府、企业、学院、教师、学生等多方共赢。

1、探索将设计教育从“造型、造物设计”引导到“创造新物种的谋事设计”的高度,从而完善“设计师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的定位,以致力于设计教育的观念、方法和过程的改革,培养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所需要的人才。

2、将“设计战略与设计机制”的科研项目以及实验性“原型创新”设计过程中催生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转化为清华美院新时期的设计教育特色。

3、以明确的目标、整体的形象、开展相关项目研究与创新设计活动的组织,积极影响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学校领导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将本研究所建设成引领国内设计发展的中坚力量。


名人事迹

作为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副主席单位,研究所长期承担行业智库角色。其提出的“设计应引领需求而非迎合市场”等观点,推动工业设计向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9]。截至2017年,相关研究成果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园区管理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品图片

名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