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cc914146022e6ee92fa1ee30b5b77b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名人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06年,在日本横滨大同学校读幼稚园。次年,全家从日本横滨迁居到神户郊区的须磨海滨,进入神户同文学校初小读书。1912年,跟随父母返回中国1924年6月赴美国,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攻读,于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8月,回到东北,受聘于东北大学并创办建筑系。1931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开始致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思成回到北平,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被聘任为系主任。1947年2月,被推荐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1948年4月,被选任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2年后,先后指导华侨大厦改建工程以及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设计。1972年1月9日病逝,终年71岁。

梁思成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研究体系,提出了“整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复理念,为“中而新”建筑的设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1987年,梁思成及其领导的清华大学团队完成的成果“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年起,以梁思成命名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

 

人物生平

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年)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赴美留学,二人都选择了建筑专业

1928年3月21日(一说1928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1944—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战争期间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林洙程应铨前妻)。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


名人事迹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

古建筑保护

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一开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不长的时间里,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占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茸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4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梁思成开始对北京古建筑,进行测绘整理丨档案

梁思成十年测绘,破译中国古建密码,让飞檐斗拱挺直脊梁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终于得到了丰硕的成果。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

古建筑设计

1963年,为促进中日友好,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设计中,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人才培养

1928年,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回到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后半生始终投入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上。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


名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