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动态】崔愷院士:高品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28 16:11:01

2023年3月21日,第十五届北京-意大利科技经贸交流活动在北京工大建国饭店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出席本次平行高层级国际学术主题研讨会“绿色设计——生态可持续建筑”,并作题为《高品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践》的主旨演讲,该演讲主要从公共建筑、园博园和机场等8个案例来阐述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点。



640 - 2023-03-28T155900.801.jpg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获得者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设计70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设计40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在借鉴国际建筑思潮的同时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探索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截至2014年6月先后主持设计完成了包括拉萨火车站、首都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等在内的各类建筑工程一百余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提出“立足本土”的设计观念。


以下是崔院士的演讲原文:


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做“高品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实际上这件事情应该是从我在乡村实践时开始思考的,大概是在8年前,我们在江苏昆山的一个村子里,应业主的要求做一个小的乡村改造。当时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在阳澄湖边上一个小小的村落,老百姓都住在里面,这里的老百姓都是在湖上养螃蟹打鱼为生,这个村子跟河道密切相关,我们当时就结合在现状当中的一处破败的农宅经过精心的设计,把它变成一个昆曲学社。







昆曲对于昆山很重要,主要这个地方在元代开始就有人在颂唱昆曲,昆曲这几年成为走向大舞台的经典艺术,我们特别希望在昆曲的发源地让昆曲回到乡村,所以当时做了这么一个昆曲学社,已经运营了差不多6、7年的时间。可以看到原来2014年的时候,这是当时的场景,我们在2016年已经改造完成,所以它实际上是在原有的乡村的一个景观和住宅的环境下把它修复了。既符合原来乡村的特点,又符合原来农耕文化的一些特色,同时我们也用了新的结构和材料来去做这个农宅,当然也希望这样的工作能够给这的农村发展提供一个范式。其中也用到了一些园竹这样的生态型材料,这是在河边上搭的一个小舞台,可以有人唱昆曲,这样的一些乡村的小建筑,传达了既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又能够创造今天少年儿童可以参与的活动场景,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第一个在乡村的绿色实践。


在昆曲社之后,我们在昆山的另外一个住店对原来这个地方的砖的生产,以及所形成的积淀下来的文化也做了一个小小的改造。这个地方原来是在明清的时候烧制精致的金砖,它有一些古窑在现在生产方式的变化下都慢慢的停止使用了,当然它也变成了国家所管辖的文物建筑。这个就是大家能够看到的古窑,我们当时按照乡村振兴一个方法来去研究,怎么样把砖文化把古窑的文化传承出来。所以当时专门有文保方面的团队研究古窑保护,我们还利用一个废弃的砖窑把它进行改造,这是当时砖窑的样子形成我们砖文化的展示中心。这个就是原来老的在上面怎么增加功能,修补屋顶,形成新的具有网红和视觉感染力的一个乡村的传统工业建筑。







这个是整修好以后的样子,在里面可以开会,原来老的屋架基本上保留,有一些破败的瓦换成采光瓦,有很好的自然日照的条件。小孩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在这用砖和泥做一些手工,这里面还有一些展示,砖文化的展示工艺。当然还可以作为休闲娱乐地,这个有点像意大利的餐厅,利用砖窑的窑道里面做的西餐厅。


实际上乡村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些乡村本体的改造,我们也从乡村想到中国的绿色建筑,怎么样能够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后来在农业的主题下做了一个成都天府农业博览会的展馆,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感觉,一次体验,就是如何这样的会展经济放到田间地头,放到乡村去。我们首先是不希望它变成城市的商业性的、工业性的展览,更希望它能够融入到田园的景观当中,不要去破坏田园的风貌,同时又应该结合农博会展览的需求,创造更开放的、充满阳光的有一种丰收景象的展馆。


这是我们的总平面,旁边有一条河,这个就是我们的大田没有大广场、大马路,只是有一条展区的道路,旁边就是我们这几个展馆。我们的展馆当时采用了农业大棚的做法,所以把它做成开放性的,里面有采光、通风,当然里面还有一定的多功能的使用,包括有文化创意公司,也有博物馆,也有会议中心都放在我们的展馆里面。它反映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一种既有展览,又有展览日常的一些多功能使用的这样的一些公共设施,可以看到前面的稻田,我们巨大的木弓,用大量的集成木材和少量的钢结构进行组合,形成的现代感很强同时又来自于乡村文化的这样的一种特别的建构模式。屋顶上都是透光的ETFE的膜,我们做成不同的颜色反映出丰收的景象,阳光穿透过去是非常丰富的田园的景象。在里面不仅仅有展览,而且还有一些立体化的农业种植,这里面还有一些办公的场所,因为成都这个地方夏天还是比较热,冬天也是比较冷,所以我们把小空间做成有气候界面的,冬天可以适当的供热有空调,夏天可以降温。但是棚子下面都是自然通风采光,把大功能不用能、小用能,小空间多功能,同时减少必要的能耗。









这个是我们的会议厅,这是大棚里面农业展览的集市,这个就是大棚子盖好以后可以看到我们前面的大田,这边棚架里面是展览,还有一些办公的地方,还有博物馆。靠河边用工业化、标准化营造了田园的一些村落,这里面就是很多的为市民、老百姓来这吃饭体验的商店和餐厅。


下面介绍一个跟生态修复有关的话题,也是我们在近些年来对于如何把人类曾经破坏过的自然景观怎么重新纳入到生活当中来修复生态,同时又创造未来的绿色生活,这是我们的探索。这是在江苏南京它是一个园博园,我们做的是未来花园。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在南京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做南京的都城建设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水泥,所以在这开采了大量的石灰岩烧纸水泥为了建设南京。100年以后这个村矿慢慢停滞下来了因为环保的原因,也因为现在产业的变化,所以巨大的一个“伤疤”矿坑1.1公里长,200米宽,山崖有800米高,这个怎么进行修补,我们想到用生态的方法,而不是用太多建设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希望里面有绿化,希望里面有水雾,让干燥的矿坑回到绿色生态的环境当中,当然也带有中国文化的诗意。我们想有未来花园,还有云池舞台也有酒店,创造了这么一个让市民可以回到自然,同时又可以生活在自然当中的这样一个场景。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生态修复,而是创造一种绿色生活的场景,用这个策略来去修补被破坏的自然。







以看到建设完成以后,我们的透光水池,下面是植物园,上面有水面,旁边有水雾,还有崖壁的舞台,还有旁边园博会景观的建筑。我们在这里面的创新是来自于一个开放性的植物园,如何用透光的材料创造屋顶,这个不是玻璃而是用的压克力材料有机玻璃这种材料。上面是一个透水的屋面,上面有差不多20公分到30公分厚的水,阳光透过水体就可以照到下面的,底下有雾泉喷,恢复湿润的感觉。这是上面透光的屋顶,一池一池的水形成了这样美好的景象。







使一个废弃的矿坑恢复了生机,变成了南京老百姓周末喜欢去的地方,我前两天刚刚在这里停留看到上千名中小学生在春游的时候老师们带他们去参观,大家都非常的兴奋。这边还有结合文旅在露天做大剧场,这有升降舞台还有大的投影,利用山崖形成表演,观众并不是在室内的剧场,旁边还配备了酒店。酒店也是把城市里面封闭的这种酒店变成了一个跟景观互动的开放性酒店,所以在这里如果有朋友要在下午的时候约一个看日落的话,不太容易定到,定的人很多,也有一定的价位,对自然的欣赏可以带动高尚的生活。







我们在徐州也是在一个传统的矿坑和一个城市的废弃地上做一个园博会,我们做了一个小建筑,是“少年儿童友好中心”,我们在这里的绿色建筑的方法是利用徐州原来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网架空间钢结构的生产基地,我们利用这种传统的或者这个地方曾经有特色的产业来做一个新的装配式的小建筑。如何探讨标准化营造,和丰富的空间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这是建好的样子,旁边也是很好的风景。我们的精致化建造依赖于传统的网架,把它搭建起来形成非常丰富的具有装配式建筑特殊美学的建筑,当然这个建筑我们也是把它定位成向儿童传授现代建筑技术的一个科普基地,所以它也是一个具有科普价值的这样一个小房子,里面现在儿童们已经用起来了。


我们在很多的文化遗产设计当中也特别重视用轻结构和装配式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这是在重庆云阳有一个恐龙的遗址,在重庆的高山丛林当中,如何既保护发掘出来的遗址又用比较轻的结构减少对这个地方环境的破坏,也降低施工的难度,所以我们选择了这种保护遗址强创造参观的环境,用装配式的方法做一个开放性的展棚。







这是最终的效果图,现在正在施工当中,用的透光的膜,让里面的遗址展示的空间有自然采光,同时上面有很多的高地块这之间形成了气流,可以使里面降温通风。整个大跨度跨越遗址墙既保护了遗址棚又创造了一个不用能、少用能的空间。这个现在也在建设当中,我们结合山下在长江支流的边上做一组博物馆,主要是为了迎接越来越多的旅客来参观恐龙的遗址,所以这个是正在建设的博物馆和工作站,还有游客中心。这个里面我们也是希望既符合原有的地形地貌,开放性的展览和轻巧的膜结构的透光的大棚,减少传统的博物馆比较高能耗,高维护的特点,这些也都有代表绿色生活导向新型的主题乐园和博物馆。




640 - 2023-03-28T155939.246.png




我们在北京附近张家口这个地方,刚刚在2022年开过冬季奥运会,也带动了老百姓生活,除了专业的比赛设施,我们为这的老百姓做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因为是在寒冷地区所以我们特别重视里面的日照,避风,顺应地形这样的做法。整个建筑既维和了城市的庆典广场又创造了背风向阳建筑的姿态,里面的阅览室面对着雪山可以有一个很特别的阅览空间。里面都是用混凝土建造的,结构和方式一体化没有太多的装饰性材料,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图书阅览室里面可以看到自然的山景,这是里面冬雪博物馆的展览也建成使用了。







我们在青岛,青岛在历史上跟德国有一个比较深远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近些年青岛的城市建设当中,青岛市政府也再次跟德国携手打造一个中德生态园,我们在这里面也是结合生态园林的项目做一些建筑,尤其是跟清洁能源有关的,这个项目场地也是一个丘陵地,我们结合开发把绿塔和商业配套形成了一条水街,可以看到在下面的商业空间都是跟地形地貌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个上面是比较大面积的光伏屋顶和绿墙,这个我们叫做绿塔它以展示清洁能源大量的蓄电池在这里,有光伏还有微型气象站还有垂直生态农业的展示,还有包括雨水的处理。这些我今天也不展开讲了,反正都是系统性的对今天绿色建筑的措施和一些技术展开相应的研究,当然它也具有科普的功能,很多的坡道都可以让参观的人群一直走到建筑上去。在底下又有雨水可以顺着我们这个河道,顺着我们的地面径流流到这,还有生态水处理的系统,上面是来回往复的坡道有绿色的植被。在顶上有一个小的科普展厅,可以看星星,也可以有气象站观测。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最大的建筑,也是我们在超大型的中国有特色的机场设计当中如何去贯彻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个是正在开工建设的山东济南的遥墙机场T2航站楼,这是T1航站楼,T1航站楼已经运营很多年了,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济南和山东省旅客出行的需求,所以要做T2航站楼。不仅有航站楼还要有一个GTC,就是交通服务中心,包括底下有高铁有地铁还有社会停车。当然也结合换乘还有一些商业服务都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将来的机场除了空侧有大量的停机坪以外,我们希望整个都是像花园一样。这里有很多技术数据也不展开讲了,总体上来讲,我们是有这么几个绿色建筑的策略,一个是结合大面积的屋顶,一个是航站楼的屋顶,我们全部做成光伏达到20几万平米的铺设量,然后在GTC交通中心的顶上结合车库和商业我们也做了光伏屋面和蓄水屋面,结合旅客我们做了开放性膜结构的风雨栏,当然还有很多的地下设施,包括里面的采光通风的要求,这是一个五星级的酒店和会议中心也放在这个地方,形成了减少大家步行的距离可以形成城市的客厅。


可以看到这上面大面积的光伏,我们遮风雨的透光廊,水上有窗景,底下是商业的空间。这个是我们的绿色区也形成了建筑的特色,这个是机场里面的内停,到处都有自然采光,轻结构还有膜的使用。这是GTC的商业中心,里面跟传统的商业不一样的就是到处能有自然通风,这是GTC屋顶上的水池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降温,又表现了济南泉水之城的文化,这个可以看到我们的酒店,这个是我们的航站楼。最终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绿色的,同时又是惹人喜爱的,变成一个城市的客厅。


好,今天给大家简短的介绍了几个我们正在做和已经完成的一些项目,总体上来讲今天绿色设计生态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国策,同时也是我们建筑师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我们也特别希望跟意大利的同行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形成人类的共识,为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地球,谢谢大家!


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

电话:
010-83681553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