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cc914146022e6ee92fa1ee30b5b77b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为我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光华龙腾奖·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荣誉功勋获奖者。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男,汉族,原名于慜,字敏之 ,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5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
1951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61年1月,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
1965年1月,任第九研究设计院理论部副主任。
1966年12月28日,完成氢弹原理试验,掌握了氢弹原理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 。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 。
1983年12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5月任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得改革先锋奖章 。
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
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为氢弹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中国氢弹之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
早年经历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 。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 。青少年时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天津度过。日本鬼子的横行霸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致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教育经历
1932年至1938年,于敏就读于芦台镇完全小学校(现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 。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高等教育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6年,转入理学院学习物理,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本科以88.46分的总成绩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其中三、四年级的近世代数和矩阵行列式论两门课程,他更是考出过100分的满分成绩。毕业后,他考取研究生,师从张宗燧、胡宁,另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195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
工作经历
1951年,于敏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同年,任原子核理论组组长。他在阅读核物理文献的基础上,精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梅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合写的《原子核壳结构基本理论》 。
强国之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1960年12月,钱三强首先组织黄祖洽、何祚庥等成立代号为“中子物理研究小组”,开展氢弹的基础研究。
1961年1月,钱三强和于敏进行了一次谈话,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国家要强国富民,要搞原子弹、氢弹,防御外来侵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可能真正地独立,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于敏深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面对这样重大题目,他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最终接受这项沉重的使命 。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
为加强氢弹理论研究,1965年1月,二机部决定把“中子物理研究小组”多人调入第九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与主战场汇合,一起突破氢弹,于敏任理论部副主任 ,后历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顾问、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
1965年9月底,由于敏带领理论部13室1个组到上海,利用J501机器,完成加强型原子弹优化设计任务。在上海很快解决了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改编和研制了大型计算程序,对加强型原子弹做了大量的系统的计算,找到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关键所在。
1966年12月28日,完成氢弹原理试验,掌握了氢弹原理。
1967年2月,理论部完成氢弹的理论设计;4月,在空军训练基地进行了弹道特性试验,达到预期要求;5月,基地和西北核试验场全部完成了第一颗氢弹装置的制造、环境试验和有关热核试验前的测试准备工作。随后,第一颗氢弹装置就被运往国家试验场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