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演进,大型体育赛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单纯追求“规模竞技”转向注重人文关怀的“体验经济”。在这股浪潮中,2025年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不仅是顶级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成为一个全方位展示“设计力量”的宏大舞台。作为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服务设计发展的专业机构,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全运会的设计思维已全面渗透到赛事的每一个角落,超越了传统的视觉符号构建,升级为一套涵盖服务体系优化、社会价值传递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这与基金会连续多年主办“中国服务设计大会”、汇聚全球顶尖设计智慧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使命不谋而合。
我们将从“体验升级”、“社会价值”与“技术融合”三大维度,对十五运会的核心设计元素进行鉴赏与分析,探寻如何以“设计”这一通用语言,为体育盛事书写全新的时代叙事。
本届全运会的设计实践,标志着一场从单一视觉传达到全链路服务体验的系统性跃迁。设计不再是赛后的“装点”,而是赛前的“铺路石”,其核心目标在于优化每一位参与者的全旅程体验。
1.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全链路服务设计
一个成功的服务设计,旨在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提供“低疲劳”与“少动脑”的无缝体验。十五运会在多个关键触点上,都体现了这一“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
参与者 | 设计干预措施 | 预期体验目标 |
观众 | 智能票务系统(无感入场、实时座位推荐)、多语言无障碍导视系统、基于偏好的精准信息推送 | 降低观赛门槛,实现“零思考”式便捷观赛,提升整体满意度 |
运动员 | 智能化流程优化(智能装备寄存、个性化动线规划)、场馆氛围营造(冠军墙、互动加油屏) | 减少非竞赛性事务干扰,通过“功能操作+情绪价值”双线引导,增强荣誉感与归属感 |
志愿者 | 轻量化、集成化的服务工具(任务分配、应急指引)、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贡献值可视化等正向激励机制 | 降低工作负荷,提升服务效率与积极性,增强参与的价值感 |
这些设计细节的背后,是系统性的用户旅程分析与痛点挖掘。例如,通过对场馆内外无障碍设施的全面升级,配备无障碍查询屏与智能服务桩,确保了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所有观众都能顺畅参与。同时,为志愿者提供的AI手语翻译小程序等技术支持,不仅提升了对听障人士的服务质量,也体现了科技向善的人文关怀
2. 社会价值与可持续性的深度融合
当代设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回应紧迫的社会与环境议题。十五运会的设计实践,充分展现了其在推动社会包容与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包容性设计:本届赛事在场馆规划与活动设计中,积极融入了“残健共融”的理念。除了建设通用型卫生间、可调节观赛座椅等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创造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机会,例如规划残疾人运动员与普通观众的互动体验区,旨在打破认知隔阂,传递“不同但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低碳与可持续设计:十五运会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体育场馆,超过九成的比赛场馆均为现有场馆的改造升级。这一决策本身就是可持续设计思维的集中体现。
广东奥体中心通过改造升级,实现了赛时功能与赛后全民健身的统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广东奥体中心主场馆的改造工程堪称典范。设计团队拆除了原本封闭的二层玻璃幕墙,将其改造为一个拥有800米环形跑道的开放式平台。赛时,它是高效的观众疏散通道;赛后,它将转变为服务市民的全民健身活动空间 。
这种“设计驱动可持续”的模式,确保了巨额投资不会随着赛事的落幕而沉寂,而是转化为服务社区、推动城市发展的长期“复利”。从开幕式主火炬塔采用“电光水雾”的科技之火替代真实火焰,以光伏绿电驱动,到场馆改造中采用PTFE张拉膜等新材料提升能源效率,十五运会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彻到了每一个执行细节中。
3.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碰撞
技术与文化是驱动设计的双翼。十五运会巧妙地运用前沿数字技术赋能赛事运营,同时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振。
科技赋能: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场馆的智慧化运营。例如,通过搭建统一的智慧场馆平台,可以对人流、安保、设备及能源进行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提前进行应急响应模拟,从而优化设计方案与管理效率。
开幕式上惊艳全球的“同心圆”水舞台,是科技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
(图片来源:21经济网)
开幕式上惊艳全球的“同心圆”水舞台,其用水正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与循环利用,并借助“虚实结合”技术,将珠江、维多利亚港的影像融入其中,创造出既环保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设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从核心视觉符号到各类物料设计,无不体现出对粤港澳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1)会徽“同心礼花”
融合广东的木棉花、香港的紫荆花与澳门的莲花,以旋转交叠的形态寓意三地同心、交融互通
(图片来源:国家体育总局官网)
2)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
以“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为原型,传递喜庆、融洽的美好祝愿,其“白切鸡”、“豉油鸡”的昵称更使其迅速融入本土话语体系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官方网站)
3)奖牌“同心跃”
挂环处的“同心结”设计灵感源自港珠澳大桥,奖牌正面的“三花映牡丹”图案,以及缎带上的广绣风格纹样,无不彰显着大湾区与祖国同心、文化同根的深刻内涵
(图片来源:新华网)
4)火炬“绽放”与礼服
火炬底部的牡丹花图案与礼服裙摆上采用粤绣工艺的牡丹设计遥相呼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融入现代设计之中
(图片来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这种“故事化设计”的手法,让每一件设计作品都成为承载和传播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极大地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卓越设计的背后,离不开设计团队深入一线的用户研究与跨界共创的集体智慧。正如服务设计大会多年来所倡导的,优秀的设计绝非闭门造车,而是与用户及各利益相关方持续对话的产物。十五运会的设计团队通过扎实的“以人为本”实践,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转化为可感知的温暖体验。
开幕式主火炬塔“天海之冠”的点燃,是艺术、科技与团队协作的结晶
奖牌“同心跃”的设计团队为了在有限的奖牌空间内平衡呈现粤港澳三地的丰富文化元素,经历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反复雕琢与改良。开幕式主火炬塔“天海之冠”的诞生,更是集结了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和工匠,花费半年多时间,从概念构思到现场打磨,最终将艺术创想与尖端科技完美融合。这些细节充分说明,伟大的设计诞生于对用户需求的尊重、对专业的执着以及多方协作的智慧激荡。
回顾十五运会开幕式的设计实践,其意义已远超一场体育盛事本身。它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本届赛事的运行效率与人文体验,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论,为中国未来举办大型公共活动提供了一套极具价值的、可复制的“设计模板”。
十五运会证明了设计作为一种战略性工具,能够在复杂的系统中创造协同效应,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光华龙腾奖”等标杆的引领下,以人为本的服务设计与着眼长远的绿色设计理念,将更深地融入社会发展的脉络。设计将继续作为一股核心驱动力,连接体育、科技、文化与社会,在推动城市更新、促进社会包容以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光华设计基金会始终坚持“扶持设计人才成长、推动设计产业发展,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宗旨,愿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机构、专业院校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并肩,以设计为手段,深度融合创意理念与实践需求,在体育事业提质升级、区域经济创新增长、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好“人才桥梁”,也为推动体育强基、经济增效、社会和谐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