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贸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进展与新经验

发布时间:2022-09-28 11:28:13

作者:张国庆


张国庆.jpg

自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21个自贸区已推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统计,2021年,21个自贸区实际使用外资213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9.5%。21个自贸区以只占全国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8.5%的外商投资和17.3%的进出口。目前,我国各自贸区正在以全面增强竞争力为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发展路径,加快对外开放,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我国自贸区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效

(一)全面增强全球竞争力

我国各自贸区自觉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以倒逼监管和服务的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更具竞争水平和质量的吸引力和服务,以加快全球各种资源要素向自贸区集聚。例如,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自2019年8月揭牌以来,自觉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探索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高水平开放,形成了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在全国率先试点强化竞争政策,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有效增强了服务全球的能力和竞争力。一些自贸区更是高度重视自身功能的培育,以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可以说,自身的功能越强越全面,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就越强。广东自贸区致力在打造集全球研发、人才等资源要素,建设产业研发、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方面下功夫,以切实提升自贸区的功能和竞争力。例如,前海片区充分利用其享有的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的政策利好,建设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为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创造新机遇,为企业家施展才智、成就梦想提供新平台。德勤中国综合各个维度的评估结果显示,前海片区的营商环境已跻身全球营商环境第一梯队,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坚持全球视野、大局站位,推进高起点、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先行区的努力方向。我国各自贸区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大力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更高开放水平和更高开放形态的自由贸易港,将以自由、公平、法治、高水平开放为特征,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以达到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重庆自贸区虽然是内陆自贸区,但自挂牌5年来,对外开放一直走在前列,其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制度,形成了“快速通关”“即报即放”“全年无休日”“货到海关24小时内办结”等便利化服务,为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重庆自贸区成功引进了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等百亿级项目以及德国埃马克、万国数据、中欧数字生态城等一大批标志性龙头企业,吸引了占重庆超35%的外商直接投资,集聚了占重庆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占重庆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重要动力。湖南自贸区“五向齐发”,通过打造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将湖南开放的触角伸展到全世界,让湖南与世界“无缝对接”,“陆海空”全方位开放格局在湖南逐渐形成。辽宁自贸区强力推进面向东北亚的开放,沈阳片区建立东北亚创新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大连片区深耕日韩,建设日韩商品集散中心和分拨基地,营口片区强化与日、韩、俄对接合作,目前,东北亚外资企业在全部入驻外资企业中的占比达31.6%。

(三)全面培育创新能力

我国各自贸区在开放环境下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形成“开放与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天津自贸区设立了首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向示范基地赋能。其中,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汇集超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电子政务中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是我国应用范围最广、研发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中心。安徽自贸区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一批以“新型显示、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在合肥片区,量子创新院、离子医学中心已开放运行,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重大平台正在加速建设,国盾量子随机数标准、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疫苗等重大原创成果正在转化。云南自贸区通过推进上海临港昆明科技城项目,培育布局前沿科技产业。江苏自贸区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策源地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动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赋能。例如,南京片区依托中央商务区、研创园等创新载体,与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一批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团队,并先后在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地美国硅谷、波士顿,英国牛津、剑桥,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地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工作体系。

(四)全面探索发展新路径

我国各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其他自贸区创造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快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新路径加快发展。一是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差异化探索上。从最关键、最急需、最具牵引力的领域做起,边试点、边完善、边总结,让新兴产业加速聚集、特色更鲜明。例如,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将重点放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上。二是把工作立足点放在首创改革上。敢闯“无人区”,敢搞“压力测试”,大胆自主创新,逐步形成集成性创新成果。例如,河南自贸区是全国唯一以交通物流为战略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其郑州片区承担着“两体系一枢纽”建设任务。他们聚焦国家战略,吸引产业聚集,打通监管堵点难点,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探索出一条中部城市走向开放最前沿的新路子。三是把工作突破点放在流程再造上。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除决策、管理、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例如,围绕涉企审批流程再造,重点解决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快捷、节省企业成本等问题;围绕项目落地流程再造,重点解决规划、用地、水电气暖、企业开办、信贷获取等问题,使自贸区的工作流程更加集约化、精准化、平台化。


二、我国自贸区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验启示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国自贸区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以时不待我的开拓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路径,形成了一些重要经验,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

发挥区域优势,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功能,是我国自贸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基础。广西自贸区利用沿边沿海的优势,突出加快打造贯通我国西部地区、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通过实施一系列试点任务和政策,加快建设陆海联通门户港和中国一中南半岛陆路门户,构建以海铁联运为主干的多式联运体系,广泛联系东盟国家,有机衔接“一带一路”,为沿边地区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提供了经验。福建自贸区充分发挥近台优势,推进两岸应通尽通,并积极承接中国台湾地区优势产业转移,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建设两岸共同市场,打造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河北自贸区利用曹妃甸这个唯一的沿海自贸片区,着力做好“海”的文章,积极开放创新,向海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迸发出新的活力。四川自贸区处于内陆腹地,既不靠海也不沿边,但其通过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以成都为核心,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推动城市格局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同时实施“建圈强链”和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二)与打造产业优势相结合

积极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是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作为高水平开放平台,自贸试验区可以在培育产业链竞争优势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我国各地区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循环提供有益经验。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重点围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谋发展,打造东部沿海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辽宁自贸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北京大学、中国移动等单位协同合作,设立数字实验室,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园区、数字贸易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主动承担起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天津自贸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跨区域产业合作,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与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经验做法和智力支持,现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广东自贸区在南沙、前海、横琴片区围绕广州、深圳、珠海的产业发展进行聚焦,分别赋予不同的产业发展使命。在发展动力上,既拥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可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源”“火车头”,也拥有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可以辐射带动整个区域产业链合作发展,形成以更广大区域、更丰富资源来支撑自贸试验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格局。

(三)与创造科研优势相结合

我国自贸区是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吸引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集聚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北京自贸区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片区,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把北京自贸区打造成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和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尤其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区域,目前已形成以航空航天装备、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也聚集了华为北京研究所、用友网络、北斗星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20000余家,成为北京培育高精尖产业、强化高端科技创新功能、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规划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10个顶尖科学家实验室,引进20家左右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建设30家国内领先的开放型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引进50家以上高质量科技服务机构,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加快12英寸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25%左右,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瞻性先导性产业,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芯片之城”和引领国际产业创新前沿的“基因之城”。

(四)与培育特色优势相结合

培育特色产业,实际上是利用本地区产业基础,通过赋能、改造、提升,使本地产业发展更聚焦、更具特色,提高发展水平,这也是我国各自贸区集中资源发展的重点。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在推进国内循环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循环,把德阳、宜宾、资阳等全省15个市(州)的产业组织起来,共建“亚蓉欧”产业基地,从而带动了德阳机械设备、眉山化工品、安岳柠檬、隆昌跨境电商等四川优质产品和技术出口到欧洲市场,形成了“贸易在成都、生产在市州”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浙江自贸区则按照“一核心一平台四基地”的布局发展特色产业:“一核心”的金塘岛,发展国际高端动物蛋白加工贸易;“一平台”的舟山新城,以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平台,开展农产品线上交易;“四基地”则依托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冻肉类、冻水产品进口冷链加工和配送基地,依托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舟山国际水产城建设国际远洋水海产品加工贸易基地,依托国际粮油产业园建设进境粮油保税交易加工基地,依托浙台经贸合作区

建设高端进口果蔬食品集散基地。此外,我国其他自贸区也特别注重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开展与周边区域及邻近自贸区的互补分工合作,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经济,凸显产业发展特色。

(五)与拓展物流优势相结合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畅通“双循环”,建设高效、畅通、便捷的物流体系,这是拓展国际通道与扩大国际交往的重要保障。对内陆自贸区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四川自贸区依托成都的中欧班列加速“拓线路、建通道”,版图日益扩大。2021年,成都的中欧班列新增俄罗斯圣彼得堡、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罗斯托克等10个境外站点,有效扩大了中欧班列的全球服务半径,使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汽车整车、智能家电、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同时,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正式投运,使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我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针对疫情造成的国际航班大幅削减,成都创新航空物流综合解决方案,全力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将国际航空货运年供给能力提升至约30万吨,有效保障了戴尔、英特尔、苹果等外资、外贸企业的空运需求。随着湖北自贸区的落地生根,越来越多为出口发愁的企业找到了快速“出海口”,实现通江达海,将产品不断销往世界各地。从此,“不靠海”的湖北变成了内陆的“新沿海”。在河南自贸区,随着郑州国际空港、中欧班列的开通,空、陆、网、海融合并进的优势进一步显现。跨境电商发展迅猛,现代服务业集聚,外向型经济高速增长。自贸区成立以来,郑州机场货运货邮吞吐量、中欧班列(郑州)开行量、跨境电商交易额分别增长54.3%、500%、288%。陕西自贸区则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抓手,在发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枢纽经济方面,积极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2021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突破3800列,运送货物总重达284.8万吨以上,累计开行突破11300列,国际货运干线增加至16条,全面覆盖亚欧。此外,自贸区的“一带一路”贸易之家,还可展销来自共建“一带一路”的45个国家5000多种进口商品。与此同时,在一些沿海地区的自贸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如扩区后的广东自贸区前海片区,拥有1个国际机场、2个铁路站点、7个港口码头、5个对外开放口岸,海陆空铁齐备,交通内联外畅,汇聚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自贸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好自贸区的“火车头”带动作用,为我国实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贡献。




本文转自:《经济参要》

(作者:张国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自贸区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


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

电话:
010-83681553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